香港只是一個小小的彈丸之地,卻居住了超過七百萬人,故此香港的高樓大廈都興建得密密麻麻,像一個「石屎森林」。但你知道香港不只住的人多,棲身的小動物亦為數不少嗎?有部分動物更是只以香港為家!忙碌的小朋友,不要讓急速的生活步伐妨礙你認識大自然,就讓我們放慢腳步,跟着小校友一起認識香港獨有的小動物吧!
身長2厘米的盧氏小樹蛙
說起香港的獨有物種,相信許多人都聽說過盧氏小樹蛙。這小小的青蛙是全港23種青蛙和蟾蜍中最小的,平均身長只有1.5─2厘米,就如大家的拇指一樣大。小樹蛙的背部為褐棕色,隱隱約約帶有「X」字花紋,這樣的外表近似叢林環境,成為獨特的保護色,讓牠們難以被發現。

盧氏小樹蛙背部帶有「X」字花紋。 by Thomas Brown
姓盧名樹娃?
說起盧氏小樹蛙,大家有沒有想這過「盧氏」是甚麼意思呢?會不會是由盧姓的香港人發現?如果你也有這種猜想,那就「雖不中不遠矣」。盧氏小樹蛙又名盧文氏樹蛙,取名的原因與發現牠的過程有關,不過這「盧氏」非香港人的姓氏,而是自然學家約翰·盧文(John D. Romer)的姓氏,他於1952年在南丫島的一個山洞中首次發現這種小樹蛙,因此便以他的姓氏命名。
關於盧氏小樹娃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。在發現小樹蛙後不久的1953年,發現小樹蛙現場的山洞突然倒塌。當時不少人認為所有的盧氏小樹蛙都已經葬身石下,認為這些可愛的小鄰居恐怕已絕種了。但在1984年,小樹蛙又開始於南丫島上出現,大家才發現牠們逃過一劫!現在盧氏小樹娃主要居住於大嶼山、南丫島、赤鱲角等離島上。大家到郊外遊玩時可以和小鄰居打招呼,不過記緊不要隨意觸碰牠們呀!

你能找到盧氏小樹蛙嗎? by Thomas Brown
不愛爬樹?
盧氏小樹蛙因擁有手指與足趾上的吸盤而被分類為樹蛙,但小樹蛙們的吸盤卻發展得不太健全,所以牠們並不喜歡爬樹,平日會在夜間到地面或落葉間漫步,並捕食小型昆蟲。各位前住探望小樹蛙時記緊留意樹下有沒有散步中的小樹蛙啊!

新發現的香港半葉趾虎
看完小樹娃,小校友再介紹一位迷你鄰居給大家認識,牠便是近年才被發現的香港半葉趾虎。半葉趾虎其實是壁虎的一種,這品種由香港浸會大學的生物研究團隊於2018年於薄扶林郊野公園、香港仔郊野公園、蒲台島和石鼓洲發現。香港半葉趾虎全長不多於8厘米,是香港所有壁虎物種中最小。小壁虎看起來十分迷你,但仔細觀察會發現其背部和尾巴的連結處上有橙色花紋,而尾巴上亦有深淺色橫間條紋,而牠們最大的特徵則是雙手的第一隻手指並沒有爪。
與小樹蛙不同,香港半葉趾虎更喜歡居住於樹上,牠們會獵食身型更小的昆蟲如螞蟻等,但同時亦是蛇類和蛙類的捕食對象。為了保護自己,香港半葉趾虎有一身保護色,讓牠在夜晚活動時能「隱身」,因此大家想在郊外尋找香港半葉趾虎亦絕非易事呢!

看似蚯蚓的香港雙足蜥
另一種香港特有的小動物名為香港雙足蜥。雖然分類上牠屬於蜥蜴,不過牠們的四肢早已因為長期居於地下而退化,令雄性的雙足蜥只剩下一對類似魚鰭般的足部,因此被命名為雙足蜥;而雌性的雙足蜥更是完全沒有四肢,就如同蛇類一樣呢!加上雙足蜥長期在泥土下生活,牠們的眼部也已經退化到視力盡失,只留下兩個小小的洞,所以不少人都誤以為雙足蜥為蚯蚓。
這有趣的雙足蜥於1987年由業餘兩棲及爬行動物學者鮑嘉天神父發現和命名,出沒地點為周公島、喜靈洲和石鼓洲。不過由於雙足蜥晝伏夜出,加上牠們多鑽進泥下20多厘米的土層生活,因此在野外很難發現牠們的蹤影,由1987年至今仍只發現了不足10隻!

以上的小動物都是香港獨有的物種,更是瀕危絕種的稀有物種,因此各位小朋友要緊記,即使幸運遇到牠們也不要影響牠們的生活,不要公開發現的具體位置,更加不可傷害牠們,因為牠們跟我們一樣都是香港的一份子,讓我們互相尊重,一起快樂地生活下去。
